close

如是明心

明心可以解释给你,如果把见性功夫告诉你,只会让你落个不能见性。明心是理上,见性是功夫上,倘若你的功夫还不够,明师即便告诉你,也不能见性,佛性、六根都能见到,六根互通互用,古今有许多自称明心见性的大德,实则多为是明心之师,而少有见性之师,没有通过功夫上的修炼,永远不可能见性。当初六祖惠能见五祖之前,也只是明心而已,并非是大彻大悟的见性功夫,当五祖半夜三更为他讲《金刚经》,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,六祖才彻见佛性,而后又再三打捞,在东华山一带隐修15年。
欲见佛性,唯一的路便是修定力,看话头、持咒、诵经、参禅……都是为修定力打基础。明心是通过善知识的开导,而见性必须通过自身的修炼,佛性是空、也是有,明心是苦空无常,见性是常乐我净,见性重要,明心更重要,倘若心明的不正不透,性也无法达到究竟。解悟和证悟的距离还有十万八千里,尤其是专搞佛学研究的人,各个都成了佛,而实修的人却被人们误认为都是业障深重、都是傻瓜蛋,真是不同的时代,流行不同的风气,这个时代流行吹牛皮,研究几本佛学都成佛了,研究佛学,充其量也只是个知解分子,道的边还没沾上。
有些人明心不是修来的,是听来的,是别人给的答案。见性是什么样的情形,也是别人讲给你听的,这种人既不能眼见佛性,又不能亲身体会真如。三界未超,生死不能了。口头理论讲的头头是道,但遇到一个过来人(走实修的路,而不是研究理论的)给他一个公案,或给他一首悟道偈,结果是哑口无言。玩理论的人,充其量只能明心,也即明白果子。见到果子,吃到果子,绝无可能。
开始第一步怎么用功?清清楚楚知道你每一个起心动念;第二步,远离一切幻相;第三步,明心;第四步,见性;第五步,先天的根本智与后天的后得智合二为一;第六步,过牢关,超三界,了生死,开山做祖渡众生。
整个修炼过程都是通过定力来完成,非定不禅,非禅不能证道,定力不仅是在静中修来,更要学会在动中也能保持定力不失(也即学会在动中修定)。修定力的目的是为了在动中使用定力,定中无需定,有定方有正念,有正念方能证道。
都说入道要门是慧,万行说入道要门是定。何谓定,不取境,不舍境方为定,有定不为境转,不为境转即是如来,如来即是智慧之人嘛!
何谓正念?精而不杂为正,醒而不寐为念。意思是说,专修某一法的人,不夹杂,不间断,心眼清醒,而不昏寐,昼夜一如,持续下去。
定力为什么修不起来?大家一听到修定力,总以为是在盘腿方为修定,最根本的原因是我们的习气毛病太多,习气多,则烦恼也多,习气烦恼不除,再好的禅定功夫也没用。
习气不破,纵然见性,也无法超三界,破除习气,还是要借助习气,而不是躲避习气,躲避是压抑,因缘一成熟还是被习气所转。中下根器的人断习气,是靠躲避习气来断,上根器的人是和习气打成一片来断习气。
断除习气烦恼要守戒,守戒方能断习气。超越三界的修行人,无戒可守,无戒可犯,三界内、有戒要守,有戒可犯,三界以内是因果的世界,也即五阴的世界,破五阴(色受想行识)要守戒,之所以有习气烦恼,是因为色身未转变,是被物所转,要转物先守戒,戒清静,习气破。无习气,定力才稳。有定力不再造业,无业力,才不再往返三界。
开悟的人会不会发脾气,古来开悟的祖师大德都会发脾气,而且比没开悟的时候发的还要大几十倍,甚至百倍,开悟的人发起脾气来如同狮子吼,百兽闻之皆丧胆,降妖除魔靠的就是这股爆发力,常人闻之,震耳欲聋,妄念顿消,顽固众生闻之,倾刻改变我执。前念发脾气,后念又嘻嘻哈哈,绝没有嗔恨、报复的心存在,柔顺的时候可以骑在他肩上,发起脾气则无坚不摧,怒目金刚正是如此。
功德福报何时修来的?悟前修的是福报,悟时修的是功德,悟后是功德福报同时修,并非是悟后什么都具足,而是悟后什么都在修,所以悟后什么都能得,万行门中不舍一法,种种福报都会具足。
修行的人最怕做事情,实则是错误的认识,事情来时用心做。事情去时不恋它,用心做,就是禅,禅即一心不乱,专注一事,一心做万事,万事皆成,万心做一事,一事也不成。锄地放在锄尖上,砍柴放在刀刃上,交友放在真诚上,若能常此一往,即是无事道人。
开悟见性以后是不是大功告成?见性以后才算走完一半的路程,接着要走的便是继续修定力,通过借助人、事、物、理来修定力,借助定力来断除习气烦恼,生生世世阿赖耶识里储存的习气烦恼非明心见性一刹那能彻底清除。业力也即习气构成,业力牵引,实际是习气牵引。明心见性的人一样会有财色名利的念头出现,不同的是,前念起、后念觉而已。
明心见性严格来讲还是属于见道位,下一步才是修道位,最后是证道位。理论是顿悟,事情(功夫)是渐修,修功夫的时候,心不住在色声香味触上,绝不可能入魔境,多数着魔的人都是下意识里喜欢这些才着魔。
心理行为改变,功夫绝对能够做上去,换句话讲,之所以没有进步, 唯一的原因就是心理行为没有真正的改变,既然真修行,为什么心理还改变不过来呢,入道要门首先是改变心理行为,其次才是借助某个方法。
为什么明心见性以后才是修行的开始,一个高中生考入大学以后,便成了大学生,为什么还要学习四年,甚至更多年,最后才能获得大学文凭,大学在读生和大学毕业生,为什么都叫大学生呢?十年的老教授和刚刚被评上的教授是一样吗?是有区别的。
修学静坐的人当进入到一定的程度后,身体逐渐开始发热,甚至发烫,这是因为体内的精力充沛后的正常反应,人体的热能是由精产生,力能是由气产生,光能是由神产生,通过修炼后把体内的精、气、神变成热、力、光。就像冰块遇到高温后逐渐融化变成水,再继续升高温度,则变成水蒸气,远远望去,云雾缭绕,又像一团白光。
不解法身,不算悟道,报化非真佛,也非说法者。真说者,处处在,处处说,没悟者处处不见,处处未闻。
迷则是八识,悟则如来藏。
念无好坏,住即坏,
起而无住,念自灭。
圣人起念,能破念,
凡夫起念,被念转。
修而不解,邪见多,
解而不修,非真解。
妄起生境,境生妄,
妄是真心,生妙用。
是空非空,乃无住,
是相即有,不住空。
是空若住,空也有,
是有无住,有也空。
空有未生用,实为幻中生,
若是已生用,实为定中出。
妄念息处,是真如。
真如起用,需六根。
妄自本净,何需灭,
若言有灭,是有住。
度生者,生者从未生,度死者,死者从未死,那你在度谁?是自己需要,而不是他人需要。究竟需要什么?需要法报化三身。法有理集,报有悟,应化全凭功德修。
净土者,生者决定生,去者实不去,心中净土,实无来去,来去皆非真,本地风光,原不动。
不随念转,不被境迁,念起即知,就是禅宗所讲的“觉知”。
涅槃的意思是,不在这里,也不在那里,不在任何地方,又在任何地方,在也不在,没有特定的形相。时间、空间都是它,说它是什么都可以。
美与丑,好与坏都是头脑给强加的,美与丑,好与坏在某个国度,在某个历史阶段都有不同的定论,一旦进入内在的源头,一切都是一种存在。
有问必答的老师,不是高明的老师,对于学生来讲,有问必答,学生静虑的功夫永远不会出来。既不能静虑,智慧也就不可能打开。有时候在教学方面需要现金刚面孔,学生才会深思猛醒,也即菩萨心肠,金刚面孔。
修行人并不是不能发火,你可以发火,但心要把持住,很清楚的知道自己在发火,知道自己所说的每一句话,所做的每一件事。否则就是被境转进去。
心里妄想纷纷,杂念重重时如何?觉知不断,何惧它!灵明觉知的出现乃至最后的稳固,靠的就是妄想与杂念的磨练。
念佛、念经、念咒语,心若在散乱,念破喉咙也枉然。念起、念灭,念念分明,有念也无念。
种种善法皆是助行,惟有觉照是正行。
青山本不动,白云任去来,念念不停留,念念则自灭。
一本《圆觉》通诸法,无奈世人不愿读。《圆觉经》是修行人必读之经,不明圆觉,不知如何修道,不通愣严,不知如何是道。
绵绵密密,相续不休是何意?绵是细长意,绵绵,是恒而持久意;密是不疏意;密密,是没有前后,无有间断,是一体,不是二体;相续不休,意为连续不止,行如云,流如水。
心是妄,性是空,三藏十二部经皆是对心性的注解。有了分别,对境集起为心,性又是心的根源,心是像,性为体,心性合二为一,又生用,实则体、相、用三者是一,不是三。
明妄心,见真性,生死根源顿时空。明者真明,见者真见,明其无形相,见其真性空。体无形相,用之即显。相无定形,动之即是。
明心离相,离相见性,见性相空,相空随缘,随缘无我,无我真空,真空寂寂,寂寂不动,不动如如,如如即佛。
欲明心性,先明六根与六尘,对境生起,即是心性相见,生起者为性,见到者为心。六根六尘即是心性的投影,不明六根,不见性;不知六尘,不见心。根尘若分离,心性也无用。
心性是一,不是二,为明心性方便故,故把心性分为二,心是苗,性为根。无根,也无苗,无苗,不见根,这叫做:顺苗找到根,依根而生苗,根苗原本是一体。
性是生命的根源(苗),和光同尘,此灭,又生彼。生灭仅是现象,根(性)从未生灭,万物之母,即是性,逍遥法外,出生入死还是性。
性为体,心为相,体相合和,便是用。依用为相, 才显体,体、相、用不需分。不用,不见心(相),更不能见性(体)。处处用,处处见;时时用,时时见。会者,处处会;识者处处识。不会、不识者是理未通;能会,能识者还需用功。
心如明镜时,对自己的每一个起心动念看得清清楚楚,既能看见起心动念,也就意味着能守住自己的心,能守住心,也就做得了主。
起心动念为影子,心如明镜,无影不镜,无镜不影;心性的关系犹如:镜与影的关系,镜外无影,影外无镜;佛与魔的关系亦复如是。
但用言说,皆非实义。心性本自空,何来体相用。说有说空,皆你需用。若能识镜遣影,宇宙万物皆我性之现也。
禅宗法门,最适合这个时代修习,密宗仪轨繁多,投入的时间更多,净土宗亦复如是。唯禅宗,至简至易,于日常生活中每件事皆可修禅,一切事物的相用,皆是性的显现,也是六通齐发。禅虽顿悟,更重渐修,今日顿悟,乃昔日渐修;今日渐修,乃明日顿悟。
禅是无声之教,重在落实在日常生活中,若言顿悟,或言慧开,未能生用,皆非悟开。修在事物中,悟在事物中,用在事物中,体现在事物中,乃佛法之精髓也。
成功人事,是用事实体现出来,非言语,非智慧,非能干……
教不足以论禅,理不足以成功,禅是在用中体现,成功是在落实中干出来的。
善读理者,永不通理,更不通事;善读事者,事不圆,理事兼读者,方能透彻圆融。
佛门巨匠,是实修实证出来的;谈玄说妙者,只能放在茶余饭后以供众乐。
净土弥陀,乃无上禅法,“一心不乱,净念相续”,乃禅之觉照也;净念相续,觉照不失,岂非密宗即生成就吗?禅净密皆是即生了生死,何有贵贱之分?
先师所云:“迷时,法转人;悟时,人转法。”是人修法,非法修人也。人邪,修正法,正法也变成邪法;人正,修邪法,邪法也变成正法。
分别为著,著即有染,染有生死;无分别者为净,净即无著,无著者,即无佛魔——处无相大定中。
无名可为万物。
无体可为万体。
有名有体,是物非道。
佛之一境,非来非去,有来有去者,是妄念所为,心地清净者,自然与佛相应。佛虽现前,实无来去,如天上月,是一,非千万也,心犹水,水清者月自现,千江水清,千江有月,而月实无分身来去。
“唯有家里人,方知家中事。
若语门外汉,无疑定遭谤。”
未能明心,皆是盲修,未能见性,皆是瞎练,明心方可见性,见性方为始修。学佛之人,待明心见性后,方可断尽习气。
过去圣贤皆是先悟后修,悟是理,修是事,理是顿悟,事是渐修,累世旧习,非悟能消,皆是依悟起修,依修而证。
总之,明者自明,迷者自迷;凡用言语,皆非实义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一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